爆款小说穿越古代农家种田科举推荐_主角阿梨钰哥小说新热门小说

黑岩故事会

阿梨钰哥是小说《穿越古代农家种田科举》的角色人物,是由作者是烂笔头呀写的一款种田类小说。目前小说连载中,以下是小说《穿越古代农家种田科举》的章节内容

爆款小说穿越古代农家种田科举推荐_主角阿梨钰哥小说新热门小说

头痛欲裂,周身置于一片黑暗之中,张琳费劲地想要睁开眼睛,可是眼皮却仿佛有千斤重,怎么也挣不开。

耳边断断续续传来女人的哭声,时不时摸摸自己的额头,我这是怎么了?我不是死了吗?终于睁开不受自己支配的眼皮,入眼的却不是自己以为的医院,而是黑漆漆的屋顶。环顾四周,昏暗的房间里,靠墙放着一个简陋破旧的木头衣柜,旁边是个木头箱子,再加上自己身下的这张床,就没别的了。

正一肚子疑问时,身边的女人发现她醒了,惊喜地说道:“阿梨,你醒了,头还疼不疼?”张琳打量着她,这妇人看上去大概30多岁的样子,头发有些凌乱,大概是哭过,一双眼睛又红又肿。

张琳确定之前没有见过她,可是她又知道自己的名字?明明自己是坐车回老家的路上遇上车祸,一辆满载砂石的货车侧翻,把自己这辆车压倒,现在脑子里还残存着死亡来临前那一刻的恐惧,怎么现在又会出现在这?

张琳不动声色地继续打量起来,突然她看见自己的手变得又黑又小,这不是自己的手?!震惊之下,张琳挣扎着坐起来,旁边的妇人急忙过来扶她,嘴上说道:“别乱动别乱动,你刚退烧,可不能再着凉了。”

张琳低头看着自己的身体,瘦瘦小小,还是个小孩子。再看妇人时,这才发现,她身上穿的衣服居然跟电视上古人穿的衣服差不多,上衣是粗布短褐,下身是宽大的裤子,跟她小时候看到的上了年纪的老奶奶穿着差不多。穿越这个想法瞬间出现在脑海里,除了这个也没法解释为什么自己会死而复生,变成一个古代小女孩。

压下心里的震惊,勉强让自己镇定下来,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弄明白自己的处境,免得暴露自己,被当做妖怪烧死,想到这里,不禁打了个寒战。要知道古代可是非常迷信的,一旦被当做妖怪,后果不堪设想。

好在这妇人没多想,见她发抖,还以为是冷到了她,赶紧让她躺下,给她盖好被子。默默地顺从妇人的动作,做出一副疲惫的样子,妇人见了说道:“阿梨好好休息,娘去给你做饭,你病了好几天了,可得好好补补。”说着给她掖了掖被角,推门出去了。

原来这个小女孩叫阿梨,刚刚是自己听错了,以为这妇人认识自己。不多时,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走了进来,看起来6,7岁的样子,说道:“姐姐,你醒了太好了,我可担心了你,娘让我陪你,姐姐你快休息,我不吵你。”看来这是小女孩的弟弟,刚刚的妇人是小女孩的娘亲,不如从这小男孩身上打听下情况,免得自己两眼一抹黑。

打定主意,张琳开口:“我睡了几天了,家里其他人呢?”谁知小男孩一听,睁大了一双眼睛,转身朝着屋外跑去,边跑边喊:“娘,姐姐说话了。”感情原身还是个不会说话的。思索着,妇人和小男孩已经一道跑了过来,妇人惊喜地说道:“阿梨,你会说话了,你认得娘吗?”

什么意思,什么叫认得娘吗?迟疑地喊了一声娘,这妇人立刻流下泪来,“太好了,太好了,我的女儿终于懂事了。”旁边小男孩也不甘示弱地说道:“姐姐姐姐,那你认得我吗?你还记得二哥和爹吗,还有爷爷奶奶大伯三叔他们?”感情这还是一大家子。张琳一头雾水,只好等妇人情绪稳定下来再问问是怎么回事。

好在妇人哭了一会就擦了泪水,笑着说道:“太好了,阿梨的魂魄总算是全了。”怎么回事?带着疑问,张琳问道:“我这是怎么了?”妇人笑着说:“你刚出生的时候,有个路过的和尚说你天生魂魄不全,形容痴傻,得等到9岁的时候才能恢复正常,娘一开始还不信,可你渐渐长大,也不会说话也不认人,果然被那和尚说中了,现在好了,娘的阿梨终于好全乎了。”

竟还有这么一回事,“那我今年几岁?”张琳忙问道,“今天刚好是你的9岁生日。”这么巧?莫非冥冥之中自有注定,异世之魂转入这个小女孩身体之中,那自己与这个小女孩是什么关系,是自己的前世?

要是之前,张琳绝对不相信什么鬼神之说。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,从小接受的是科学教育,不信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,虽说平时也看一些穿越重生的小说,可也只是为了打发时间。可现在,却开始半信半疑起来,毕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,有太多人类无法解释的东西了。想不明白,干脆不想了,搞清楚自己现在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。

看来这小女孩之前不仅不会说话,还是个痴傻的孩子,这就方便自己打听情况了。张琳问道:“娘,我现在脑子一片空白,谁也记不清了。”脸上露出慌张害怕的表情,妇人见了,心疼不已,把张琳抱进怀里,安慰道:“阿梨,不怕,娘慢慢讲给你听,娘在你身边呢。”虽说现在身体是个9岁的小女孩,可张琳毕竟是个心理年龄26岁的大人了,在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妇人怀里,难免有些别扭,忽略这点,认真听妇人的讲述。

原来,这具身体的原身叫张梨,因为发烧一连昏睡了四天,吓得全家人都以为她快死了。张梨住的这个村子叫凤山村,村子大概有700多人,算是一个大村了。村里人姓张姓李的比较多,也有少部分别的姓氏村民。张梨处在一个大家庭中,家里当家的是爷爷张仁平,今年58岁,娶妻邱氏,今年52岁,夫妻二人一共育有三子两女。

大伯张明才,今年35岁,娶妻吴氏,今年34岁,生有大堂哥张信义今年16岁,大堂姐张桃14岁。张梨的爹张明重排老二,今年34岁,娶妻李氏,今年34岁,生有二哥张信林16岁,张梨9岁以及小弟张信安7岁。三叔张明康今年26岁,娶妻谢氏,生有堂妹张杏6岁,堂弟张信齐7岁。大姑姑张氏今年32岁,嫁到青山村,育有两子一女,大表哥李志远13岁二表哥李志高11岁,大表姐李春兰10岁。小姑姑今年21岁,也是嫁到青山村,育有一女小表妹李宝珠2岁。

大伯从小就头脑灵活,能说会道,再加上读了几年书,现在在镇上一家酒楼做掌柜,一家人都搬到镇上住了。阿梨爹爹和三叔勤劳踏实,留在老家种地。一家人虽说不富裕,但也比村里大多数人日子好过,家里人之间虽说也会有些嘴角,但总的也算是和睦了。

到了晚上,地里干活的人回来了,得知张梨清醒过来了,一家人都很高兴,张老头招呼着孙子去打酒,老太太张罗着要去买点豆腐加餐,可见这一家子都很重视阿梨,并不因为是孙女就重男轻女,阿梨不由得有些庆幸。到了饭桌上,一大家子人坐得满满当当的,这么多人光粮食每天就得吃掉不少。

凤山村地处南方,以稻米为主食,玉米、番薯这些后世有的品种现在也都有了,现在这个时代不是以前所熟知的某个时代,看来是穿越到架空朝代了。桌上摆着一碟豆腐,用油煎到两面金黄,一碗霉豆腐,一碗炒豆角,一碗野菜,一大盆蛋花汤,每人一碗糙米饭,里面掺着红薯。虽说没有肉,但所有的食材都是原生态无污染的,阿梨还是吃得很香。大家聚在一起说着地里家里的琐事,昏暗的堂屋里充满着温馨。

吃过饭,收拾完碗筷,一家人洗洗也就睡了。现在正是春天,各家各户都忙着春耕,这可关乎一家子的生计,马虎不得。阿梨和堂妹一起睡,躺在床上,阿梨却没了睡意,不知道爸妈怎么样了,应该很难过吧。爸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为了供自己和弟弟读书省吃俭用,可是却没有机会好好报答他们。

半夜,阿梨做了一个梦,梦里回到了现代自己家,爸妈神情悲痛,老了很多,弟弟却好像一夜之间长大懂事了,阿梨大声喊着爸妈,可他们却听不见。“阿梨,阿梨,醒醒。”睁开眼睛,周围还是昏暗的土坯房,阿梨爹娘正一脸着急地看着她,看来是回不去了,阿梨心想。

春光明媚,万物复苏。阿梨坐在家门口晒着太阳,那天晚上,阿梨又发起了高烧,把一家人折腾得人仰马翻。看着爹娘憔悴的样子,阿梨不禁心疼,自己既然占了原身的身子,自然也要好好对她的家人。既来之则安之,老天爷既然给了她第二次生命,自然要好好珍惜。

感受着阳光的温暖,空气中弥漫着饭菜香,耳边传来叽叽喳喳的鸟叫声,远处山上桃花开得灿烂,青山之中随意点缀着粉红花海。阿梨家在半山坡上,这边一片屋子都是张姓同族人,各家各户都沾亲带故,讲究个聚族而居。走到坡前,往下看是一小片竹林,山脚下是个小池塘,旁边还有口井,附近人家都来这边洗衣洗菜,好不热闹。

一条小溪从山脚蜿蜒流出,凤山村的村民大多都是为了躲避战乱才逃离故土,不远千里南下寻找生路。先祖们见此地四面环山,有水有平地可以耕种,便在此定居下来。如今王朝稳定,吏治还算清明,近几年不说风调雨顺,也没什么大的灾害,百姓们安居乐业,不愁温饱。

到饭点了,三三两两的农人们扛着锄头,背着背篓回了家,见了阿梨,都笑着搭话,“阿梨,身体好了吧。”“好多了,谢谢大奶奶关心。”眼前这个慈眉善目的老人是爷爷的大嫂,太公太婆去世得早,爷爷是大哥大嫂一手带大的,两家人关系非常好。“那就好,那就好,快回家吃饭吧。多注意点身体。”“好勒,大奶奶慢走。”

中午还是野菜,霉豆腐,酱豆子,阿梨开小灶有一碗鸡蛋羹,现在蔬菜种类少,又不像现代可以大棚种植,家里又不见荤腥,弟弟妹妹们都很眼馋,但都懂事的没有开口闹着要吃。阿梨把鸡蛋羹给弟弟妹妹们分了分,奶奶连忙说,“阿梨身体还没好呢,留着自己补身体。”“奶奶,我身体已经好了,不信你摸摸。”“阿梨不仅不傻了,还知道爱护弟妹,一定是祖宗显灵了,下次上坟可要好好谢谢祖宗。”阿梨三叔笑着说,“是该这样。”老张头也点着头回道。

一碗鸡蛋羹都这么珍贵,阿梨心里默默叹口气,还是得想办法挣点钱,可是她虽然是出生农村,可也没下过地啊,也没什么手艺,大学学的还是会计专业,到了这,简直就是一无是处,阿梨不由得有些泄气。

吃过饭一家人歇歇晌,就得接着下地去了。阿梨连忙跟父母保证,才让他们同意跟着去地里。现在大家都在地里插秧,秧苗长到3~5寸,就得移植到稻田里,这活小时候也是干过的,阿梨有些兴致勃勃。

没过多久,她就乐不出来了,插秧得一直弯着腰,没一会腰就酸得不行,手上都是泥,擦个汗弄得脸上也都是泥。阿梨娘心疼女儿,连忙让女儿去旁边歇着,阿梨也不逞强,只在心里叫苦,得赶紧找条出路,种地不适合她。晚上回到家吃过饭,阿梨直接就上床躺着了,种地实在太辛苦了!

第二天,阿梨还想跟着家里人下地,阿梨娘赶紧拦住了她,小孩子去地里也帮不上什么忙,还不如在家里帮婆婆洗衣服收拾屋子喂喂猪。阿梨帮忙把猪草剁好,放进锅里煮,再加两勺米糠,搅拌均匀就可以了,把猪食提到猪圈里,两只小猪发出吭哧吭哧的声音,催促着赶紧开饭。

喂完猪,阿梨和奶奶一起去小溪 边洗衣服,身后跟着三个跟屁虫。堂妹阿杏,堂弟信齐还有弟弟信安,小家伙们喜欢玩水,但是大人不允许他们单独去水边,也就每天洗衣服的时候能够跟着去好好玩了。阿梨年纪小,力气小,奶奶把好洗的挑出来给阿梨洗,三个小家伙一到溪边就到上游摸鱼去了。可惜他们年纪小,忙活半天也抓不住,阿梨看着很羡慕。

前世阿梨小的时候也经常跟表哥表姐们去抓鱼,后来河水污染,鱼也不见了踪影,孩子们长大后都离开了家乡进城工作。工作压力大的时候,阿梨经常回忆起小时候在乡下的快乐时光,可惜美好的时光再也回不去了。

“阿梨,去跟他们玩吧。”奶奶笑着开口,阿梨有些脸红,她都是大人了,怎么还能和小孩子一样呢。“去吧,看着他们别把衣服弄湿了,再说了剩下这些衣服都是泥巴,你力气小也洗不干净。”阿梨听了高兴地说,“奶奶,我去抓鱼,咱们炖汤喝。”是了,她现在还是个孩子呢。

小家伙们从家里带了簸箕,阿梨拿过自家弟弟手里的簸箕,看准一条鱼,把鱼往岸边赶,接着眼疾手快提起簸箕,鱼就抓住了。“二姐好厉害。”弟弟妹妹们围着她拍着手,哈哈,阿梨成就感爆棚。

等抓了五条小鱼的时候,奶奶也洗好衣服了,招呼着孩子们回去,孩子们欢呼着把桶里的鱼给奶奶献宝,奶奶也很给面子地说道:“中午给你们把鱼用油煎了,再买块豆腐,煮鱼汤。”

孩子们这下更是高兴,连忙提着桶回家去。阿梨帮着奶奶把衣服提回家晒,见时间还早,叫上三个小不点出门摘点野菜。春天路边野菜很多,阿梨依着记忆里的样子,摘了一大把芥菜煮鱼汤喝。

想着刚下过一场小雨,山上应该有蘑菇,顺着山路来到屋后的松树林,仔细寻找着大自然馈赠的美味,果然收获不少。

说起采蘑菇,阿梨想起自己小的时候在荆棘丛里发现一朵大大的蘑菇,也顾不得被刺刮伤,钻进去采了带回家被家里人笑话,原来大人眼中正常大小的蘑菇在孩子眼里可不就是大大的吗?阿梨不禁失笑。他们运气好,这会大人忙着下地,还没什么人上山采蘑菇,四个人摘了满满一篮子。

刚进家门,自家大弟和小堂弟就冲着奶奶嚷嚷,“奶奶,我们采了好多蘑菇,中午炒蘑菇吃。”老太太笑着应和,“好好好,你们乖乖坐着等吃午饭。”阿梨把蘑菇分了一半出来洗干净,等会中午炒着吃,另一半晒干了存起来冬天吃或者卖钱都是好的。

“奶奶,你坐着歇会吧,我来做饭。”农家的孩子,小小年纪就要学着帮家里分担家务了,张老太也不会太惯着孩子们,也就应了一声,帮着烧火。饭已经煮好了,现在只需要炒菜了。

把小鱼用葱姜料酒腌制去腥,锅里放油,煎至两面金黄,加一大碗水,放入芥菜,煮软,加点盐撒上葱花,美味又营养的芥菜鱼汤就出锅了。接着蘑菇焯水后,锅里放油,葱蒜爆香,放入蘑菇炒入味,炒蘑菇就做好了。就着锅里剩下的油,快速炒了个野菜,再加上霉豆腐,午饭就做好了。

三个小家伙早就等不及了,饭一做好就到堂屋坐好,下地的人也回来了,洗干净手坐到饭桌旁,张老头夸道:“阿梨懂事了,味道不错。”几个小的争着说道,“爷爷,我们也有帮忙。”“哈哈,都懂事。”午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。

吃过饭,一家人打算去歇会,这时候来了个不速之客,“周大娘,你今天怎么有空过来啊,快进来坐,喝杯茶。”来人脸上挂着笑,跟着张老头张老太到堂屋坐下,“张婶子,我也不跟你拐弯抹角的,我今天来,是为了你家大孙子的亲事。”

众人一惊,信林的婚事该不会出什么问题了吧。“原先你家信林和隔壁方田村的刘家大姑娘定了亲事,可是啊,自从定亲以来,刘家人不是这个病就是那个病,刘家人就想着是不是孩子们的八字不合啊,结果找了人一看果真如此。既然这样,那两家的亲事也就没必要继续下去了,刘家人托了我上门来跟你们解释清楚,免得两家生怨。”

“这怎么可能,当初定亲的时候是合过八字的,现在怎么又说不合呢,这不是耽误人吗?”张老太气冲冲地说道,周媒婆干笑着,说:“定亲的时候八成是合错了,不然怎么刘家这么三灾八难的。”“那是他们刘家自己的事,关我信林什么事。”“这八字不合,自然是会给家里人带来灾祸的,张大叔张婶子,你们好好考虑,过几天我再来。”

周媒婆走后,一家人不免叹起气来,都定亲了出这事。“三叔,三婶,在家呢”,来人是大奶奶家的大伯大伯娘,“明伟,明伟媳妇进来吧。”“三叔,三婶,我刚刚看到周媒婆来了,是什么事啊?”“是信林的婚事,刘家人说孩子们八字不合要退婚。”“三叔三婶,我们来正好也是这事,我媳妇前段时间不是回了趟娘家吗,听人说闲话说刘家打算把他们家大姑娘嫁给镇上饭店老板当续弦。”

“这是真的?”阿梨娘气道,原先还以为是两个孩子八字不合,现在这是嫌他们家条件差了?“八成是真的,不然也不会这么急哄哄地上门退亲了。”“欺人太甚,这是没把我们张家放眼里。”张老头气愤地说道,“可现在刘家摆明是不想结这门亲,咱们怎么办?”三叔说道。“信林,这是你自己的亲事,你是什么想法?”

二哥张信林是个踏实肯干的小伙子,长得也浓眉大眼的,听见爷爷问他,回道:“既然刘家不愿意,强扭的瓜不甜,要不就算了吧。”“信林,这是你的终身大事,你可想好了。”“爷爷,我想好了,去年,我去帮刘家秋收,他们连饭都没让我留下来吃,这门亲不结也罢。”“信林,这事怎么没听你提起过?”“娘,我不想让你们担心。”

“既然这样,这门亲不结也罢,刘家摆明就是嫌贫爱富,我们信林多好的大小伙子,还怕找不到媳妇?”张老太太一锤定音,刘家亲事不结了。“好了,都回屋歇着吧,回头还要干活呢。”张老头发话了。

“哥,你别难过。”阿梨安慰着自家哥哥,“哥没事,哥本来就不想那么早成亲,别担心了。”虽然和张家人才相处几天,可是张家每个人对她都很好,二哥温柔可靠,总是给她们这些小的带山上的野果,这么好的哥哥,刘家真是有眼无珠。“哥,我会帮咱家挣钱的,挣好多钱。”“哈哈哈,那哥就等着了。”

日子平静如水地过着,阿梨还是没想出什么好的挣钱法子。之前看种田文里,女主不是打猎就是挖草药,要不就是卖猪下水,先不说一个9岁的小女孩能不能打到猎,草药也不是那么好挖的,山上常见的草药一大波村民认识挖去卖钱,哪能像小说里一样等着女主去挖,就算能找到草药,那也不像小说里一样一挖就是几十斤几百斤,猪下水就更别提了,古人早就知道怎么处理猪下水了,价格也不便宜。唉,不管哪个朝代,挣钱都不容易啊。

想不出办法,张梨只能每天去抓抓鱼,挖挖野菜,上山捡捡柴。“老二,明天赶集,你们去把家里攒的鸡蛋卖了,再买点油盐回来,顺便把家里的粮食送点给老大。”“知道了,娘。”

去赶集,张梨眼睛一亮,好机会啊,刚好可以去见识见识这的风土人情,寻找发家致富的机会。”“奶奶,我也想去。”“阿梨前些日子生病闷在家里,出去玩玩也好,别走丢了就行。”“谢谢奶奶!”“奶奶,我也想去。”几个小的也闹着要去赶集,“乖,你们还小,走不了那么久,再说了,大人是去干正事的,看不住你们这么多人,等下回再让你们去,明天让你们爹带肉回来。”“噢,可以吃肉了。”几个小屁孩嘻嘻哈哈地欢呼起来。

第二天一大早,张梨就起床了,早饭是糙米粥配着咸菜,填饱肚子,张梨和爹爹就出发了。凤山村去镇上走路大概是半个时辰,张梨爹爹挑着担子,张梨看着箩筐,不禁想起小的时候和爸妈去赶集,路上走不动了,爸爸把自己放在箩筐里,挑回了家。眼前景象和记忆中的重合,一时竟有些恍惚。

不多时,就到了镇上,周边村子的村民逢集日便会把自家的东西拿来卖,顺便添置些家用,小小的镇子变得热闹非凡。“阿梨,咱们先去酒楼找大伯。”托大伯的福,自家有些什么菜啊、蛋啊都可以拿到酒楼卖掉,省不少功夫。到了鸿运酒楼,刚好看见大伯在大堂里,看见他们父女两,连忙迎上来,“二弟,阿梨一路上辛苦了。快坐下喝杯水。”

他早已听说阿梨的病好了,这会亲眼看见果然是好全了,不由得十分高兴。“大哥,这是娘让卖的鸡蛋,还有一些粮食是给你的。”“好,放这就行,家里都好吧。”“家里一切都好,就是信林前些日子退亲了。”“退亲,这是怎么回事?”阿梨爹爹解释了一遍,大伯气愤地说道,“退亲就退亲,以后信林找个比刘家好的,气死刘家。别担心,我这边也帮信林注意着,有好的再说。”“那就麻烦大哥了。”“一家人不说这个。”

“这是1两银子,你拿着去买点好吃的给孩子们吃,剩下的给娘。”“哥,娘不让收。”“让你拿着就拿着。”阿梨爹爹无奈只好收了。小的时候家里穷,大哥小小年纪就十分懂事,帮着爹娘带弟弟妹妹,闲时出去走街串巷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,说是长兄如父也不为过。如今大哥算是在镇上扎根了,闲时还是常常带着孩子回家帮忙,下头这些弟弟妹妹对大哥都很是敬服。

酒楼正是忙碌的时候,阿梨他们也不能久待,东西带到了就走了,等清明节时大伯一家会回村扫墓,到时候再聊。阿梨跟着爹爹在镇上到处逛,镇上街道两边摆满了小摊,卖菜卖家禽卖簸箕卖头花的什么都有。

阿梨跟着爹爹进了一家杂货铺,杂货铺老板娘是从村子里嫁出去的,村里人买东西也就都来这家杂货铺。“明重哥来了”,老板打了声招呼,“要买点什么?”“买点油盐。”买好东西,老板给了阿梨两块麦芽糖,“谢谢叔叔。”阿梨开心地谢道。

买完油盐,阿梨父女来到一家肉铺,肉铺老板膀大腰圆的,笑着招呼客人,“上好的肥肉来一斤?”阿梨爹爹挑挑拣拣地选了一斤肥肉,一斤五花肉,打算让家里人好好补补。穿越这么长时间了,阿梨还没怎么吃过肉,口水都要流出来了,一想到今天有口福了,就止不住地乐。

买好肉,再给几个小的买点糖,父女两个打算再逛逛就回去了,一转眼看见外婆也来赶集了,“娘,您也来赶集啊。”

老人家看见女婿和外孙女高兴坏了,“听说阿梨病好了,真是菩萨保佑。”“娘,你们这是打算再逛逛还是就回去了?”“我这就回去了,家里活还没干完呢。”“娘,这是给孩子买的糖,拿着给孩子们吃。”“不要不要,我自己买。”外婆硬是不肯要,没办法拗不过她只能作罢了。

“阿梨,过段时间来外婆家玩,外婆给你做好吃的。”“好,外婆。”跟外婆分开后,父女两个就回家了。

远远地就看见三个小的在自家门前玩,眼睛还时不时地看向回来的路。阿梨忍俊不禁,曾经她也是这样盼着赶集的大人带好吃的回来。把买来的糖一人分了一块,多的收起来慢慢吃。

中午把买的五花肉切成薄片,和酸菜一起炖,可下饭了。大家都吃得很满足,阿梨爹把大伯给的银子交给奶奶,奶奶叹口气,说道,“老大家也不容易,镇上花费大,信义还在念书,阿桃马上也要嫁人了,都是不小的开销。”爷爷说道:“收着吧,这是老大的一片心。”

如今各房赚的钱都由各房收着,可阿梨爹和三叔平时也没什么来钱路子,大伯便时时补贴他们,兄弟们都记在心里。

吃过饭歇息会,阿梨带着几个弟弟妹妹上山耙松毛,耙松毛用的是竹耙子,像是猪八戒的九齿钉耙,竹耙子往前一伸往回一带,松毛就到了脚下。

到了后山松树林,密密麻麻的树枝掩盖了天空,阳光影影绰绰地照射下来,一阵风吹来,影子也跟着调皮地舞动。“风吹树影斜”之前学过的古诗就这么生动地在眼前呈现。

松毛不仅可以用来引火,有的还可以入药,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,“细切,以水及面饮服之,或捣屑丸服,可断谷及治恶疾(弘景)”。可见松树全身是宝,因此村里人都不允许随便砍伐松树。

松毛耙得差不多了,得装到簸箕里,这个装也是有技巧的,既要装得尽量多,也要路上不散落了。把松毛一前一后错落着放,压紧实了,用扁担把两只簸箕担起来打道回府,不过,两簸箕松毛对九岁的孩子来说还是重了点,下次可得量力而行了。

回到家,把松毛放到灶前头,就可以直接用了。拿出几个干净的碗,给自己和弟妹一人倒一碗凉茶,清热解毒。此地山高林密,长着许多药用植物,当地百姓习惯了采集草药去卖,同时自家也会留着一些喝,常见的有六月雪,九层塔,车前草等等。

当地还有一种特色美食,叫擂茶,将金钱草、鱼腥草、艾草等草药洗净切碎后放入擂钵中,加入茶油,盐一起擂成稀泥,另外锅中烧水,加入小肠、粉干、绿豆等配料煮熟,将沸水倒入擂钵中,撒上芝麻,花生仁,炒米等,美味的擂茶就好了。

擂茶具有生津止渴,健脾养胃的功效,家里来客人了,主人家都爱用擂茶招待客人,显示自己对客人的看重。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擂茶,阿梨想着回头跟娘说说,她想吃擂茶了。

一晃清明节到了,大房一家也从镇上回来了,阿梨也第一次见到大伯母,大堂哥和大堂姐。大伯母是镇上的人家,家里条件比张家好,可大伯母为人温柔大方,大伯接济家里也一直没有怨言。大堂哥还在念书,可听大伯说大堂哥实在没有念书的天分,打算再学一年就让大堂哥去找个账房的工作。大堂姐被大伯和大伯母宠得有点过了,小时候有些刁蛮任性,长大之后倒是懂事很多了。

一家人来到大奶奶家,族里规矩,每年清明各家轮流做东,今年轮到大奶奶家做东。按照山头,男人们分成几条路线,小孩子跟着大人,媳妇们留下帮忙做饭。

阿梨和大堂哥、大堂姐一起跟着大伯这条路线,一路上,开满粉红色杜鹃花,摘下一朵吃进嘴里,酸酸甜甜的,是农家孩子少有的美味。除了杜鹃花,山上还有不少野蔷薇花,可惜好看是好看,浑身是刺,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。

山上种了许多的油茶树,这个时节,可以采茶包、茶耳吃,茶包其实就是茶子的变异体,白色,内里是空的,味道清脆甘甜,茶耳是油茶树叶的病变引起的,相较于正常的叶子,茶耳比较白嫩,也十分好吃。

一行人走在春光里,去看望自家先祖。先是到了一座简朴的坟前,大伯介绍道,这是爷爷的亲二哥,还没娶亲就去世了。原来大爷爷和二爷爷、爷爷是同母异父的兄弟,大爷爷的爹去世得早,而二爷爷、爷爷的爹,也就是太公,早年丧妻,家里穷,没能力再娶一房妻子,刚好哥哥去世,大嫂为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大爷爷,也就答应族里的建议和小叔子成亲,一起抚养孩子。而二爷爷性格和大伯一样,从小聪明机灵,有责任心,可惜有回赶夜路回家,不小心掉进池塘淹死了。

“要不是你二爷爷去得早,咱家肯定比现在好,你二爷爷可是当时族里最有出息的人。”“是啊,要是二叔没走得这么早,爹和三叔也不用吃这么多苦了。”堂伯在一旁附和着。阿梨这才知道,爷爷7岁就没了爹,9岁就没了娘,大哥二哥辛辛苦苦把他带大,眼看着日子要好起来了,二哥也快要成亲了,却发生了这样的意外。阿梨不由得唏嘘,真是世事无常。

烧完纸钱,上完香,跟二爷爷告别后,继续走向下一个坟头。祖先们的坟分布得很散,得有人领路才能找到,大伯仔细跟这些小辈讲述先人的故事,反复交代一定要记下祖先的坟在哪,以后长辈们爬不动山了,就得小辈担起扫墓的重任了,大家都表示记下了。

下一个坟头是太公的第一任妻子的墓,堂伯问道:“这是谁的墓?”,大伯回是先奶奶的墓,“没生孩子吧,没生就不用给她扫墓了。”堂伯满不在乎地说着。“也是我们张家的人,也会保佑我们的。”堂伯听了也就没再说什么。和张梨家不同,村里大部分人家都重男轻女,堂伯自然觉得没必要给没生孩子的太婆扫墓了。墓碑上儿孙处刻着二爷爷和爷爷的名字,阿梨想,这个太婆肯定也会保佑我们的。

接着是大爷爷的墓,大爷爷一生操劳,带大了两个弟弟,帮助他们成家立业,可惜劳累过度,早早就去世了。“你大爷爷在你小时候还抱过你呢。”大堂哥回忆起大爷爷,只记得是个慈眉善目的老人,留着一把花白的胡子。“你们大爷爷是个勤劳能干肯吃苦的,做过泥瓦工,搬运工,帮人种田收割,什么苦活累活都干,旁人都说,山上的柴都要被你大爷爷砍光了。”

在大伯的描述中,一位年轻汉子被迫早早担起养家的责任,硬生生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了两个弟弟,真正做到了长兄如父。在他的影响下,小辈们也都和睦相处,家族团结一心,这样的家族才能长久。

下一个墓是大伯他们同一辈的兄弟,“唉,年纪轻轻的,才17岁就得病没了。”大伯接着道,“我还记得这是金花婶的小儿子,眼看着也快要成亲了,结果一病去了,金花婶哭得死去活来的。”像这样的墓是没有墓碑的,也许再过几年除了自家人,也没人知道这是谁的墓了吧。

扫完所有的墓后下山,一家族的人聚到一起吃饭,这也是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,平时不在村里的人,也可以互相认识认识。大伯善于交际,很快和人聊了起来,大堂哥也被带在身旁,不过大堂哥性格内敛,见阿梨看过去,露出一个苦笑。我也救不了你啊,大堂哥。阿梨默默吐槽。

扫完墓,大伯一家回了镇上,阿梨一家继续忙碌又充实的农家生活。俗话说“清明节后种瓜点豆”,黄瓜、豆角、花生这些作物都得赶紧种下地里,大人们整日早出晚归,没个空闲时候,大一点的孩子们也得跟着干点轻松活计。

今天阿梨跟着爷爷去种花生,种花生之前要先把地翻整好,保证土壤的肥度和湿度,种子也要提前选好浸泡,有利于发芽。爷爷用锄头挖出一个个小坑,阿梨在后面负责把花生扔进坑里,每个坑两三粒,之后爷爷在用锄头把坑填上一层薄薄的土,今天的活就干完了。听着简单,实际上也不轻松,得一直低头弯腰。播种之后还要施肥、浇水、除草、培土,最后才能收获。

干完活,张老头叫上阿梨去松树下坐着歇歇,花生地旁边有一棵百年老松树,树干大概有三人环抱粗,路过的村民总爱在这边乘凉歇脚,谈天说地。

阿梨跟着爷爷来到松树下坐下,徐徐清风吹来,格外凉快。忍不住好奇仔细打量这棵树,“爷爷,这棵树有多少年了?”“怕是几百年了吧,听说我爷爷那辈就在了。”哇,这是棵长寿松哩。

老松树树干上有很多松脂,摸起来黏黏的,听说松脂也是一味药材,能治疥疮、皮廯呢。突然,阿梨看到旁边的沙地上有几个漏斗形的小沙坑,“里面有耙沙子的虫呢,阿梨去找找。”爷爷笑着说。

这所谓耙沙子的虫就是蚁狮,长着一对大颚,平时倒退着行走,别看这蚁狮小小的,确是蚂蚁的天敌,蚁狮会在沙地挖坑捕捉蚂蚁,当蚂蚁靠近坑口的时候,蚁狮就朝蚂蚁扔沙土,蚂蚁跌进坑里就成了蚁狮的美食了。

阿梨用手扒开沙坑,果然找到几只小虫子,放在手心仔细端详,痒痒的,真是虫不可貌相,这么小的虫子竟也知道挖陷阱捕捉猎物,让人不禁感叹万物神奇。

回到家,奶奶做了炒地瓜粉,地瓜粉口感劲道,咸香入味,做法也简单,一碗地瓜粉加入适量凉水搅拌化开,锅里下油,倒入搅拌好的地瓜粉浆,煎至两面金黄就可以了。

另外还有一道炒冬瓜干,冬瓜干跟新鲜的冬瓜又是不同的口感,有嚼劲,阿梨全家都很爱吃。要是能够和肉一起炒就好了,还是得挣钱啊。阿梨暗暗下定决心。

下午,二哥带着阿梨他们上山砍柴,他们去的是自家的茶山上,顺便清理一下山上的枯枝野草。二哥带着柴刀把枯枝砍下来,阿梨这些小的负责到处捡地上的枯枝,几个人打打闹闹,嘻嘻哈哈的,看见好爬的树还要上去爬到树枝上坐着,幻想自己是武侠剧中行侠仗义的游侠,以天为被,以地为席。

柴砍得差不多了,二哥招呼弟妹们一起把柴捆好,先是砍了几根藤条,把藤条对折放地上,柴火放到藤条上方,把藤条上方的圈由下往上翻,翻出两个圈,把两个圈重叠在一起,把右边的藤条往左边穿,左边的藤条往右边穿,之后收紧藤条,柴就捆好了。这样捆的柴紧密严实,不会挑着挑着就散落一地,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。

二哥挑着柴走在前方,阿梨背着一捆小一点的,几个小的跟在后头,时不时停下来摘点野果野花的,二哥边走边时不时喊一声:“跟上没?”“跟上啦!”孩子们异口同声喊道,欢声笑语响彻山间。

走到一处沙地,二哥停下来歇歇脚,顺便等一等后面的孩子们,“阿梨,快看,那边那座山山顶像不像骆驼的驼峰,听说以前山顶还有住人呢,现在倒是都搬到村里了。”远远望去,山顶有两处凸起,确实是像驼峰,真有趣,有机会要去那边看看。歇了一会,叫上正玩蚁狮的小家伙,兄弟姐妹一起回了家。

回到家,二哥也不歇歇,就担上水桶出门挑水去了,阿梨去院里把猪草剁了,看时间差不多了,就去厨房帮着三婶做饭。

张家做饭做家务是女人们轮着来的,今天三婶打算做松丸子,从灶前头挖出几个芋头,上锅蒸熟,剥皮后放入大盆里压成泥,加入适量地瓜粉,搅拌均匀,有条件的可以加些花生、肉末、青菜、香菇等,阿梨家自然吃的是素丸子,水开后,从盆里用手抓起一把芋泥,用手的虎口挤出丸子,用汤勺一刮,一个丸子就做好了,做法简单,好吃又饱腹,是当地常见的一种美食。

晚上,吃着美味的松丸子,阿梨不由得感叹这地瓜粉真是宝啊。突然,阿梨灵光一闪,赚钱的点子冒了出来。“爷爷,咱们这边有没有兜汤啊?”“兜汤,兜汤是什么?”一家人都表示没听说过。

听过就好了,兜汤在现代是一道著名的客家美食,以牛肉、猪肉为主,煮成肉汤,鲜美异常。因客家人大多居住山区,生活清苦,不常能吃到肉,慢慢就有小摊贩煮了肉汤,挑着走街串巷贩卖,由于条件所限,只能站着或蹲端着吃,“端”在客家方言里也叫“兜”,慢慢就叫“兜汤”了。

当地风俗和前世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风俗差不多,阿梨有信心,兜汤一定会受欢迎的。再加上油饼、烧麦,配着兜汤,就是前世阿梨老家常见的早餐。刚好,这几样阿梨也会做。现在问题就是怎么让家里人同意了。

到了赶集日,阿梨硬是跟着自家爷爷去镇上卖簸箕,阿梨爷爷有一手编簸箕的手艺,农闲时也会编几个簸箕去卖,只是乡下人会编簸箕的很多,也挣不了什么钱。走到专门卖簸箕、竹席等物什的地方,阿梨帮着爷爷把东西摆好,等着顾客上门。

阿梨跟爷爷说一声,就去镇上四处观察起来,镇上每次赶集人都很多,附近十几个村子的人都到这边买卖货物,镇上距离县城也不算远,算是这十里八村里最大的镇子了。路边卖面食、卖茶水、卖豆花的生意都很好,看来这吃食生意可以做。

阿梨走进镇上一家药铺,药童上前问道:“小姑娘,看病还是抓药啊?”阿梨回道:“小哥,你这当归、党参怎么卖?”出了药店,阿梨不禁有些泄气,没想到这古代药材这么贵,本来兜汤里若是加些药材,更加营养美味。现在看来只能等挣到钱再考虑要不要加了。

回到卖簸箕的地方,爷爷已经卖完了,张老头笑着招呼阿梨,“走,爷爷带你买肉去。”太好了,刚好可以给家里人尝尝我的手艺。爷孙两人直奔肉铺,“老板,来一斤肥肉。”“爷爷,不要肥肉,要瘦肉。”“肥肉油水多啊,咱买肥肉。”“爷爷,就买瘦肉,我想吃瘦肉。”“好吧,好吧,听你的。”买完瘦肉,爷孙两再买点油盐针线,就回了家。

阿梨中午自告奋勇要给家里人做饭,她娘给她打下手,先将米饭放入锅里煮至七层熟,将米粒捞出盛入饭桶中,放至另一口锅中蒸熟,再把米汤盛出。快手快脚炒两个菜,就开始做兜汤了。

兜汤事先要切成指头大小,要顺着肉的纹理切,这样肉的口感会更好。切好的肉里加盐、酱油、香油、地瓜粉,用力抓匀,锅中烧水,放入八角、生姜、蒜头、辣椒,煮出香味后慢慢放入肉片煮熟,出锅后撒上一把葱花就好了。

兜汤浓郁的香气把一家人都吸引过来了,“二姐,这肉汤好香啊。”饭桌上,一家人都被兜汤的美味征服了。“阿梨,你这是怎么学会做这个兜汤的?”幸好提前想好了借口,阿梨只说是镇上听人说起的,是外地的美食。

看时机差不多了,阿梨提出来自己的想法,“爷爷,我们能不能去镇上卖这个兜汤?”饭桌上立时安静了下来,其实家里对做生意并不排斥,大伯小小年纪就走街串巷做点小买卖,只是这毕竟是阿梨一个九岁的小女孩提出的建议,大人就得多想想了。

“爹,我看行,这兜汤味道好,不愁卖不出去。”阿梨爹爹率先支持自己女儿。“阿梨,你既然提出这个想法,有什么建议吗?”爷爷并不因为她年纪小就糊弄她,这让阿梨很高兴。“爷爷,我去镇上看过了。镇上人口多,吃食生意好,咱们的兜汤味道好,不愁卖。瘦肉一斤是18文,地瓜粉咱家就有,外面卖是5文一斤,另外费些油盐,一斤瘦肉可以做七碗兜汤,咱们卖6文一碗,算来还是有赚的。再搭配着卖些油饼、鸡蛋,我觉得这生意可做。”

张老头看向三叔明康,“老三,这事你怎么看?”三叔和三婶对视一眼,回道:“爹,我觉得可以试试,若是亏了,咱家也能承担,要是赚了,也算是给咱家找到个长久挣钱的法子。”“既然这样,咱们就商量一下怎么干。这摆摊总得把家伙事给备齐了,人手也要安排好。”

“这卖吃食的话,得先把碗筷、桌椅、炉子、锅给准备好,桌椅等会让村里李木匠打一套就是了,碗筷、炉子和锅,老二等会去镇上看看,顺便跟老大说说这事。”“爷爷,还得要有一副担子挑碗筷和炉子。”“不错,也得找李木匠。这样算下来得1两银子了。”唉,创业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啊。

说干就干,张家老二起身去镇上,老三去找李木匠,桌椅李木匠那倒是有现成的,担子倒是得另外做,两天也就能完成了。老二先是去找大哥,这会酒楼生意不忙,老大让老二回家慢慢细说。

“我看行,做生意就是得敢想敢做,要是东西备得齐,下个赶集日就可以试试水。”张家老大点点头说道。“我看碗筷、炉子这些也可以放咱们这,省得二弟他们还得来回搬。”阿梨大伯娘补充道。“不错,你大嫂说得对,摆摊也可以在这巷子外那条街摆,离家里近不说,人也多。”

几人细细商量妥当,阿梨爹就出门采买去了,先去找人定制炉子,炉子价格不便宜,一个就得200文,跟老板约好3天后交货,再去铁匠铺定制铁锅,铁锅260文一口,也是3天后拿,再去杂货铺买碗筷,想想家里要是做生意,油盐这些调料也不能少,便也一起添置了。

回到家,一家人又细细商量了做生意要注意的事项,最终决定第一天先让老二夫妻带着信林、阿梨去摆摆看,等生意上正轨了,再做安排。

“信齐他爹,爹这是什么意思,这生意是不打算让咱们三房插手不?”“爹只是让二哥二嫂先去摆摆看,再说了就算不让我们插手,那又如何,本来就是阿梨想的主意。”“我知道,我只是想多挣点钱,你不想让信齐以后也去念几年书吗?”三叔沉默了,说道:“等过段日子,看看爹怎么安排吧。”

三天后,阿梨爹去取了炉子和铁锅,先寄存在镇上大哥家,桌椅也打好了,提前跟明伟哥说一声,到时候赶集借了他家牛车拉到镇上去。

镇上集市五天一次,到了集市那天,张家人起了个大早开始准备要卖的油饼了。将提前浸泡好的黄豆和大米磨成浆,加入盐巴调味,加点葱花,锅里放油,把勺子放入锅里一起烧热,米浆倒到勺子上,等油饼定型后自动脱落,炸至两面金黄即可捞出控油。

一开始不敢做太多,只少少做了30个,打算卖一文钱两个,鸡蛋也煮好了,打算一文钱一个,一共准备了15个。一家人草草吃过早饭,帮着把东西放上牛车,检查没有落下什么后,阿梨一行人就去了镇上。

到了镇上已经卯时过半了,阿梨爹赶紧去屠夫那取订好的瘦肉,为了保证肉的新鲜,猪都是当日现宰杀的,因为时间不够,只好出钱让屠夫帮忙把肉切好。

“明重兄弟,你来了。”屠夫乐呵呵地打招呼,对待大主顾可得好好搞好关系,人家可是一下子定了7斤肉呢,说不定以后还要经常定呢。“郑屠夫早啊,我定的肉好了吗?”“早就准备好了,你看看可是按你的要求切的。”阿梨爹检查了一下,也就付了剩余的钱,接过肉往自家摊位走。

阿梨娘带着两个孩子已经把桌椅都摆放好了,可以坐8个人,二哥也已经去附近井边打水回来了。肉带回来后,阿梨娘负责做,毕竟做饭这种事还是娘做得更好吃。阿梨等会负责收钱,爹负责招呼客人,二哥负责洗碗。水开沸腾,肉片下锅,肉汤浓郁的香气飘出好远,刚好此时镇上人也变多了。

早起做生意的镇上商铺老板最先注意到这家摊位,“呦,这是卖的什么,这么香?”阿梨扬起笑脸招呼道:“猪肉兜汤,这是南边的吃食,咱这还没有呢。”老板是个喜欢新鲜玩意的,听完就问道:“怎么卖的?”“兜汤6文一碗,可以配着鸡蛋和油饼吃,鸡蛋1文一个,油饼1文两个,兜汤可以免费续一次汤。”“那就给我来一碗兜汤,一个鸡蛋,两个油饼吧。”“好嘞,客官您稍等。”

生意迎来了开门红,阿梨一家都很高兴。阿梨想着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,还是得招徕一下客人。在心里做了一下心理建设后,才鼓起勇气,吆喝起来,“兜汤,好喝的猪肉兜汤,便宜美味,快来尝一尝,看一看啦。”阿梨二哥见妹妹吆喝起来了,连忙也跟着一起吆喝。一时之间倒是吸引了不少人,只是当下百姓还是俭朴的多,一听6文一碗都摇摇头走开了。阿梨不由得有些着急。

“刘老板,你这是吃的什么啊?”“猪肉兜汤,味道不错,要不要来一碗,配上油饼和鸡蛋又饱腹又暖胃。”“那我也来一份。”路过的行人刚好看见刘老板,便也好奇地留下来尝一尝。听刘老板都说味道不错,便也有好几个人都来试一试。一时之间生意好了起来,“老板,算账。”刘老板喊道。“兜汤6文,鸡蛋1文,油饼1文,一共8文钱,好吃您再来。”第一笔钱入账,阿梨激动得不行。

不过她也没时间激动了,随着日头渐升,镇上的人越来越多,阿梨一家的生意也越来越忙,续汤的续汤,结账的结账,一时之间桌椅已经坐不下了,有的人也不介意,直接一蹲端着碗吃。

肉香浓郁,吸引了不少小娃娃,哭着闹着要吃,大人狠狠心买上一碗给孩子补补身子,老板还免费赠送一碗肉汤,虽说没有肉,但也算是给大人好好解了解馋。正忙的时候,大伯娘大堂姐来帮忙了,刚好碗筷带得不够多,赶紧去杂货铺买了补上。

一家人忙忙碌碌,将近巳时就卖光了,剩下一点让大伯母带回家给大伯他们尝尝。一行人收拾好把东西放在大房家,稍微歇会,买点东西就迫不及待回家去跟家里人分享这个好消息了。大伯还让大伯母告诉他们,等他忙完,晚点也回家看看。

回到家,正好快吃午饭了,家里人都在翘首以盼,希望能有好消息。等看到众人脸上的笑脸,老爷子才算放心了。“走,都去堂屋边吃边说。”张老太太知道众人忙了一上午肯定饿了,赶紧做了一锅干饭,买了几块豆腐,炒了个腊肉。

等一家人吃完饭,才有时间慢慢说起话。阿梨爹兴奋地说道:“咱家生意可好了,带去的东西都卖完了,客人都夸好吃,要不是阿梨娘提前给大哥一家留了点,大哥今天可尝不到。”阿梨娘跟着说:“要不是大嫂和阿桃来帮忙,我们还忙不过来呢。”“这么说,下次咱们可以多做点了。”

“奶奶,我觉得咱们下次可以准备14斤猪肉,咱们今天才巳时就卖光了,集市还没结束呢。”阿梨说道。“爹,我看阿梨说的有道理。咱家东西这么好卖,您看咱能不能去别的集市也卖卖看,隔壁长宁镇的集市离我们这也不算很远。”三叔也跟着说道。“老三这个主意不错,只是咱们镇上老大在,东西可以寄放他那,隔壁镇可就不行了。”

“爹,咱们可以找个商铺,给点钱让我们寄放,实在不行挑回来就挑回来,挣钱哪有怕辛苦的。”“你们难道忘了,你们舅舅不是在隔壁镇上卖猪肉吗?放到他家不就行了?”张老太太提醒道。“哎呀,怎么把舅舅给忘了,真是瞌睡遇上枕头了。”三叔笑道。“爹娘,那这些家伙事得赶紧再置办一套。”三婶在一旁提醒道。“先不急,等过几日生意稳定些再置办更稳妥些。先赶紧算算今天到底挣了多少。”

阿梨回道:“猪肉18文一斤买了7斤,再加上屠夫帮忙切好一共花费130文,地瓜粉差不多用了4斤,按市价算差不多20文,一斤大米、二两黄豆能炸20个油饼,大米一斤6文,黄豆一斤4文,油一斤20文,油可以留着以后用,30个油饼一共10文钱,鸡蛋镇上卖是2文钱3个一共10文,今天一共卖了45碗兜汤一共270文,15个鸡蛋15文,30个油饼15文,一共收了300文,花了170文,净赚130文。”

“这可比做工强多了,镇上汉子做一天工也才30文呢。”三叔惊讶道。“要不怎么大家都想做生意呢。只是还没扣掉油盐酱醋的钱,这些算起来至少也得10文呢。”阿梨回道。

“那也挣不少了,这地瓜粉家家户户都有,咱家的用完后可以向村里人买一些,比镇上便宜,黄豆也可以向村里人收,他们卖给粮铺是2文一斤,咱们3文一斤收,省得粮铺赚这个钱。鸡蛋也2文3个收,省了他们带去镇上的工夫。这就可以省不少钱了,也算是村里欠了咱家一个人情,不至于眼红咱们赚钱。”“是,还是爹想得周到。”还是老人家知晓人情世故,俗话果然没错,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。”咱家可是有两位老人呢。

“爷爷,明天不是赶集日,咱们要准备多少东西啊。”“还是像今天这样吧,赶集那天再多备些。明天老三夫妻带着信林去吧,也正好让老三两口子好好学学,阿梨今天辛苦了,明天就在家歇着吧。”“爷爷,我不累,我还想再去镇上。”

摆摊赚钱还是不够,要想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,还得多去镇上看看有什么机会。几个小家伙看大人说完话了,这才出声说道:“爷爷,我们也想去镇上。”“你们乖乖的,大人是要去做生意的,忙起来顾不上你们,等你们再大一点就带你们去。”阿梨解释道。

弟弟信安鼓着小脸说:“那姐姐怎么可以去?”“因为是姐姐想出来的主意啊。”“那好吧,那你记得给我们带糖吃。”“哈哈,姐姐记下了。”众人正说着话呢,大伯回来了,也加入了家庭聚会,听家里说了今天的事也很高兴,“这做生意得学会记账,我带了些纸笔回来,回头得把账记清了。”“是这个理,老二,回头你把账记上。”“是,爹。”

阿梨这才想起,自家爹爹小时候跟大伯学过一些字,回头得让爹爹教教她,赶紧摆脱现在这文盲的身份。“既然老大回来了,咱们就说说这生意分成的事。俗话说,亲兄弟,明算账。一个家要和睦,这账也得算清楚。我想着这地里活计也离不开人,以后镇上老二就别去了,让老大媳妇、老二媳妇、阿桃去就行了,阿梨还小,赶集的时候去帮帮忙,隔壁镇就老三两口子、信林去,至于分成就按大房两成、二房四成、三房两成,公中两成来分,老二家拿四成你们可有意见,毕竟是阿梨想的主意。”“爹,我们没意见。”

“那就这么定了,之前买东西都是公中出的钱,现在这钱就先不分了,等什么时候真正挣钱了再分。老大,你回头也跟你媳妇闺女说清楚。”“好的,爹。”“大哥,等会去镇上记得找郑屠夫定7斤猪肉,还是跟今天一样切好。这是130文买猪肉的钱。”“放心吧。”

商议完后,一家人赶紧去歇息了,毕竟一大早起来忙活都累坏了,歇息完还得继续下地干活呢。第二天一大早,一家人除了几个小的还在睡觉,都起床忙活了。阿梨用冷水洗了把脸,深吸一口气才算清醒过来,挣钱不容易啊。

今天油饼做了40个,鸡蛋15个,家里的鸡蛋都用光了,这还是去大奶奶家买的。阿梨和二哥、三叔三婶一起吃过早饭,就往镇上赶,跟昨天一样卯时左右到了镇上,去取了猪肉后起锅煮兜汤,昨天的刘老板今天也来了,还带了个食盒,“刘老板早啊,要来点什么?”阿梨赶紧招呼着。“给我来四碗兜汤,12个油饼,2个鸡蛋,装食盒里带走。”“好嘞,刘老板稍等。”三婶麻利地把刘老板要的东西装进食盒,“刘老板,一共32文,您是咱家第一个顾客,鸡蛋就算是赠送您的了,一共收您30文。”“你这小姑娘倒是大方,那我就不客气啦。”

送走刘老板,小摊迎来今天第二波客人,镇上学堂的学生辰时中就得上课,家里不缺钱的就会给几文钱让孩子在外面吃点好的,兜汤的香味吸引来几个早起去学堂的孩子,他们围着桌子坐下,四个人点了两碗兜汤,四个油饼,津津有味地分食着。看着这一幕,阿梨不禁失笑,小时候零花钱不够,也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合买一份零食分着吃。

记忆中的画面已经久远,可美好却长留心间。阿梨另外打了两碗肉汤送给他们,“小店可以免费续汤一次,这是续的汤。”“谢谢姐姐。”孩子们没想到还有免费赠送的汤,惊喜着道谢。“不用客气。”阿梨笑着说道。小摊人流不断,虽然没有昨天集市生意好,但将近巳时也卖得差不多了。

即将跳转全文阅读
免责声明:本文来自常读,不代表Tk小说网的观点和立场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。

目录[+]